網上培訓班

本會於7月7、15、27日和8月12日分別為海豚代言人(「海豚三十.收復豚地」的義工)舉行培訓班,唯未能出席的海豚代言人也可於此網上培訓了解詳情,公眾亦可於此了解較深入的行動內容和海豚現況,並報名成為海豚代言人,為不能暢所欲言的海豚發聲!

更多有關「海豚三十.收復豚地」的最新消息,請關注「海豚三十.收復豚地」Facebook

網上培訓班內容
I.「海豚三十」背景

II.「海豚三十.收復豚地」的誕生

III.「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訢求

IV. 中華白海豚現況:只剩下47條中華白海豚,逾七成海豚消失

V.中華白海豚現況:全年只發現一條初生海豚

VI. 現今及擬建海岸公園的五大問題

VII. 高速船的威脅

VIII. 公眾的參與

I.「海豚三十」背景

2014年6月,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下稱「三跑」)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下稱「環評」)的30日公眾諮詢開始。機場管理局聲稱當年的機場將日漸飽和,打算在機場北面對開水域興建第三條跑道,工程將涉及大型填海工程,佔據超過650公頃的海豚棲息水域,勢將摧毀牠們的家園。有見及此,本會於2014年發起「海豚三十」行動,擺設街站,呼籲公眾為海豚發聲,向環境諮詢委員會(審批環評的委員會)提交意見書。並於三跑填海範圍棲息的四十多條海豚中,挑選了三十條海豚,為牠們寫了三十個「真豚真事」的故事,用海豚作為填海的直接受害者的第一身,闡述三跑填海為牠們帶來的衝擊。詳見「海豚三十」

「海豚三十」標誌

「海豚三十」於中環擺設的街站

經過本會和義工海豚代言人三十日的努力,成功透過「海豚三十」而提交的意見書有18,000份,遠超預期。可惜三跑環評在環諮會及環保署等橡皮圖章下通過,財政方面亦繞過立法會強行推展,並於2016年8月動工。

回到最頂

II.「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起源

發展局核下的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17年6月3日發佈《可持續大嶼藍圖》(下稱「藍圖」)。

《可持續大嶼藍圖》

雖然藍圖名為可持續,亦標榜「北發展、南保育」,可惜「南保育」卻是有名無實,只是列出了漁農自然護理署(下稱「漁護署」)正在籌備的海岸公園,卻沒有提出設立新的海岸公園,用舊酒新瓶的方法裝飾藍圖,未能有郊保護海豚。詳見本會對「可持續大嶼藍圖」回應的網址Facebook。(各環保團體亦就此藍圖發起了一個聯署:要求重組可持續大嶼辦事處)

藍圖實為「北有發展、南無保育」!加上部分棲息於大嶼山東北水域(即三跑填海位置)的海豚已放棄該水域,已不見蹤影;亦有部分海豚轉移到大嶼山西及西南一帶聚居。故此,為保護海豚於香港僅餘的生存空間,本會把「海豚三十」改名為「海豚三十.收復豚地」,提倡有效的保育措施,繼續保護海豚!

「海豚三十」正式改名為「海豚三十.收復豚地」

回到最頂

III.「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訢求

南大嶼的高速船向南改道

提升大嶼山西南水域的質素,為白海豚提供更多理想的棲息地,以補償大嶼北損失的棲息地,亦是最可行和最快的方案以扭轉不斷下降的海豚數字。

 

高速船改道

高速船改道

對海豚的好處:

 ✔ 移除威脅:確保高速船的噪音及撞擊威脅,遠離中華白海豚的近岸棲息地

✔ 擴大棲息空間:使海豚棲息地不致破碎化,增加海豚遷移、覓食、繁衍的生存空間,把關鍵的棲息地交還海豚

對高速船乘客的影響:

航程可能延長約十至十五分鐘(與現時海天碼頭航道更改的調整相約)

對船公司的影響:

✔ 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保護生態環境

✘ 若無補貼,則油費會增加

小總結

受北大嶼山的海上工程影響,不少海豚遷移至西南大嶼山水域生活。若南大嶼山的高速船改道,定能移除白海豚於西南大嶼山近岸水域的最主要的威脅,並提升大嶼⼭西南水域的生態價值,為白海豚提供更多理想的棲息地,以補償大嶼北損失的棲息地,這亦是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案以扭轉不斷下降的海豚數字。縱使航程及油費會有所增加,但此舉亦能讓船公司履行可持續的企業社會責任。

連結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兩個海岸公園

 

製造一個不割裂的白海豚棲息地。若有效地執行海岸公園的條例,將提升大嶼山南面水域的生態價值,為海豚提出一個面積大和連貫的理想棲息地,確保海豚可以安全地在該範圍生活。

連結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兩個海岸公園

對海豚的好處:

✔ 提升棲息地質素:保護海豚穿梭大嶼山南面兩個重要覓食棲地之間的生態移動走廊,使海豚保護區不致破碎化

對漁民的影響:

✔ 長遠能享受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因為保護區內的魚繁殖到一定數量後,超過環境承載力的魚便會出現在保護區外,進而令漁民的漁獲也變多

小總結

現時南大嶼山擬建的海岸公園,因高速船航道而被「劏開(割裂成兩份)」。若有效地執行海岸公園的條例,將提升大嶼山南面水域的⽣態價值,為白海豚提出⼀個面積大和連貫的理想棲息地,確保白海豚可以安全地在該範圍生活。

 

長遠在西面水域建立一個大面積的海岸保護區

連接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大澳、二澳、西南大嶼山以至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這個規模的保護區才能保證白海豚能長久在香港水域定居。

長遠需建立的海岸公園

對海豚的好處:

✔ 提升棲息地質素:立法保護連接各個海岸公園之間的水域,保證水域內的海豚有足夠的魚獲、免受船隻撞擊威脅和工程滋擾

對漁民的影響:

✔ 長遠能享受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因為保護區內的魚繁殖到一定數量後,超過環境承載力的魚便會出現在保護區外,進而令漁民的漁獲也變多

小總結

長遠在⻄面⽔域成立一個完整及大面積的海豚保護區,連接沙洲及⿓鼓洲海岸公園、⼤澳、⼆澳、西南大嶼⼭以至擬建的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這個規模的保護區才能真正增加環境承載力,讓⽩海豚數量回復至正常水平,確保海豚世世代代在香港⽔域繼續定居生活。

回到最頂

IV. 中華白海豚現況:只剩下47條中華白海豚,逾七成海豚消失

根據漁濃自然護理署的2016年的監察報告,香港的中華白海豚的數量只剩下47條!相比於2003年的188條海豚,數字跌幅高達七成半!情況令人擔憂!此數字統計了白海豚四個重要生境,包括大嶼山東北面、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的水域。大嶼山東北面曾是海豚的熱點,可惜自2015年開始,該水域因受到港珠澳大橋及其160公頃填海而成的人工島,海豚數量跌至「零」條!情況令人擔憂!

2010-2016年間中華白海豚於香港四個主要棲息地(西南、西、西北和東北大嶼山水域)的數量 (資料來源:海洋哺乳動物監察報告2016)

此圖顯示了由2010至2016年間中華白海豚於香港四個主要棲息地(西南、西、西北和東北大嶼山水域)的數量。綠色代表西南大嶼山水域的海豚數量;粉紅色代表西大嶼山水域的海豚數量;黃色代表東北大嶼山水域的海豚數量;藍色代表西北大嶼山水域的海豚數量。

由此圖可見,黃色的棒由2015年已經消失,即表示海豚由該年開始絕跡於東北大嶼山水域。

北大嶼山水域的海豚何去何從

近年海豚數量不斷下降,相信大家都有聽過;而大嶼山北面亦因大大小小的填海而直接奪去了海豚的家,那麼海豚可以去哪兒呢?

研究員利用海豚背鰭的相片,辨認每個海豚個體,有如人類用手指模印識辨不同人士,從而找出海豚的活動範圍,亦即牠們的「地盤」。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有一部分原棲息於北大嶼山水域的海豚已被「逼遷」至西大嶼山或西南大嶼山水域。

 

海豚NL120的搬家圖 (資料來源:海洋哺乳動物監察報告2016)

這是編號NL120 海豚於2011年到2016年「地盤」的轉變。於圖中可見,於2011-12年間,牠的「地盤」在北大嶼山水域,可惜受著北大巑山的各項發展,牠慢慢使用較多其他水域的地方,最終更把「地盤」搬到西南大嶼山水域,於2015年更完全放棄使用北面水域。

 

 

海豚NL242,貪玩仔的搬家圖(資料來源:海洋哺乳動物監察報告2016)

這是編號NL242 海豚於2011年到2016年「地盤」的轉變。NL242 又名「貪玩仔」,是2014年「海豚三十」行動中的其中一員,可到閱讀真豚真事改編的貪玩仔的故事 – 不再貪玩了。貪玩仔原本住在北大嶼山水域,但於2013年,因東北大嶼山的人工島填海工程,貪玩仔愈來愈少到該處,後來更慢慢淡出北大嶼山水域,轉移住在西大嶼山水域。

 

海豚NL242, 別名貪玩仔牠們都正正是因填海工程而「逼遷」的海豚,除了牠們兩個例子,還有其他海豚的遭遇和牠們相近,都是被逼離開家園。不過,牠們的新居本已有其他海豚在樓息,是別人的「地盤」。這種的「逼遷」不但令海豚流離失所,更會令海豚競爭資源如食物和空間,影響其他地方的海豚及生態。

另有一部分的海豚已消失於香港水域,有機會是搬到中國水域去了,亦有機會是死了….以下是6條近年消失於香港水域的海豚,亦是2014年的「海豚三十」行動中,被挑選出來的三跑填海直接受害者,除了牠們以外,亦有不少其他海豚已不見於香港…

海豚NL24,別名方太,於2015年起消失於香港….

閱讀方太的故事 – 方太的話

 

 

 

 

海豚NL93,別名小盈,於2015年起消息於香港….

閱讀小盈的故事 – 特別新聞-機管局陰質殺豚事件

 

 

 

 

海豚NL139,別名刀姐,於2015年起消息於香港….

閱讀刀姐的故事 -不遷不填 還我家園

 

 

 

 

海豚NL156,別名丫叉,於2016年起消息於香港….

閱讀丫叉的故事 – 一個交通安全課程

 

 

 

 

海豚NL191,別名M仔,於2015年起消息於香港….

閱讀M仔的故事 – 回憶搜索

 

 

 

 

海豚NL221,別名肥媽,於2015年起消息於香港….

閱讀肥媽的故事 – 一首歌的時間

 

 

 

 

回到最頂

V. 中華白海豚現況:全年只發現一條初生海豚

於2011-2016年初生中華白海豚分佈的改變(資料來源:海洋哺乳動物監察報告2016)

曾經,大嶼山四處都是海豚的「育兒天地」:東北、西北、西、西南大嶼山水域,均可看到初生海豚。(見圖:2011年)可惜,自2013年起便再沒有海豚媽媽帶著初生海豚使用東北大嶼山水域,牠們亦繼而於西北大嶼山水域亦消失,至2016年,只有在西南大嶼山水域發現初生海豚。

初生海豚母子對人為影響較為敏感,只有相對安全的地方才能成為「育兒天地」,全年只發現一條初生海豚是一個相當嚴重的警號!表示香港水域愈來愈不適合海豚棲息,而且海豚於香港的繁殖能力亦受到相當的限制!

 

 

 

海豚小知識:誰是海豚寶寶?

你想知道海豚年紀有多大嗎?原來我們可以憑肉眼大約知道海豚的年齡組別!

中華白海豚其中一個獨特之處,便是牠們的膚色會隨年齡轉變。海豚寶寶一出生時是深灰色的(圖左1),身長約一米,慢慢長大後,身上的灰色便變淺及褪落,逐漸呈現粉紅色,成年後,身體大部分為粉紅色,可達至2.5米長。

故此,由海豚的顏色或斑點的多寡程度,我們便能分別牠們的年齡層。初生的海豚寶寶不但全身呈深灰色、體型相對細小、泳姿較為笨拙,還會緊貼在海豚媽媽身旁呢。

海豚與人類同樣是哺乳動物,海豚寶寶出生後需要母親的照顧,包括母乳餵哺。可悲的是,海水污染嚴重,海豚身為食物鏈的最高層,進食時累積了魚類身上的毒素,毒素積聚於脂肪上,母乳餵哺及生產時,便會不期然地把大量毒素傳給海豚寶寶,令海豚寶寶夭折率相當高。這亦是中華白海豚數量難以恢復的原因之一。(中華白海豚媽媽的伴屍行為可另見於:【從前有條白海豚,有一日,佢死咗?)

回到最頂

VI. 現今及擬建海岸公園的五大問題

香港現時有4個海岸公園和1個海岸保護區,其中有兩個海岸公園於專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而設,分別為

  1. 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
  2. 大小磨刀海岸公園

另外,漁濃自然護理署將來會指定為海岸公園的有

  1. 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
  2. 索罟群島海岸公園
  3. 作為三跑填海補償措施的海岸公園
  4. 作為綜合廢物管理措施(即焚化爐)的海岸公園

(另見:甚麼是海岸公園?)

現有及擬建的海岸公園有以下五大問題:

先破壞後補償的海岸公園作用成疑
港珠澳大橋、三跑等海上大型工程通通都是完工後才為海豚劃設海岸公園,這樣先破壞後補償的做法,令海豚於工程期間無容身之所。
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成立於2016年12月31日,面積為,是港珠澳大橋的補償措施。唯此補償措施於港珠澳大橋完工後才進行,棲息地而受盡摧殘。此海岸公園曾為海豚熱點,其生態價值高,亦有不少魚類棲息,可惜於成立海岸公園前一年已再無海豚於該處出沒,因為該生境已受人工島填海而破壞。
由此可見,太遲的保育成效不佳,即使指定海岸公園亦無補於事,未能有助海豚恢復數量,亦不一定有海豚使用。

 

因鄰近工程而失去原有功能
大嶼山北面的海岸公園都因鄰近填海工程導致海豚使用率下降,顯示其生態價值被大打折扣,保育力度不足。
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於1996年11月成立,面積為1,200公頃,是香港首批海岸公園之一。處於大嶼山西北面,該地區一直為海豚熱點,即海豚使用率高,亦是海豚重要棲息地之一。但是,近年因受附近興建港珠澳大橋及人工島填海,此海岸公園的密度由2014年便不停下降,2016年更跌至新低,同年亦是三跑動工之時,而此工程與海岸公園邊界距離不足1公里。(詳見:第三條跑道帶來的威脅:降低保護區作用)
雖然海岸公園多年來發揮其作用,卻「千年道行一招喪」,其生態被鄰近的工程毀壞。

海岸公園沒有移除高速船威脅
兩個擬建的海岸公園:大嶼山西南、索罟群島水域內,對海豚最大威脅的正是高速船的影響,可是保護區的規劃卻刻意避開航道,而非把最關鍵的威脅剔除
移動走廊不受保護,生境支離破碎
一個完整的棲息地比支離破碎的棲息地對海豚來得有意義,原本大嶼山西南、索罟群島水域之間的水域對海豚來說是重要的生態移動走廊,但卻被高速船覇用,導致擬建的海岸公園破碎化,移動走廊不受保護

 

受保護的生境面積不足

現時海岸公園的設立速度遠比海豚棲息地被破壞的速度落後,受法例保護的棲息地不足夠

 

 

 

 

 

 

回到最頂

VII. 高速船的威脅

來回港澳兩地的高速船穿越海豚棲息地,為海豚帶來直接撞擊和噪音的滋擾。

可以想像海上沒有紅綠燈、馬路、天橋、隧道等,卻有高速公路,而這條高速公路便正正是高速船使用的航道。海豚即使在自己的家仍要提高警剔,要是逃避不及,被傍大的高速船撞到便不墈設想,極有可能賠上性命!

海豚於水中生活,聽覺是非常重要的。海豚用回聲定位來探索環境,海豚發出的聲波因物件(如魚、船隻等)而反彈回來,海豚接受反彈回來的聲波便知道該物件的位置。另外海豚之間亦會發出聲音互相溝通。高速船行經時所發出的巨大噪音會阻礙海豚探測環境和溝通。中華白海豚棲息於珠江河口的咸淡水交界,其水體能見度較低,海豚於水中的聽覺有如人類在陸地的視覺般重要,可以想像高速船的聲浪對海豚的影響有多大。

回到最頂

VIII. 公眾的參與

「海豚三十.收復豚地」的三個目標能有效保護中華白海豚。要達到這三個目標,絕對需要您的支持和參與!

拯救海豚:支持成立大型海岸公園及高速船改道!

  

致林鄭月娥女士:

本人促請政府拯救中華白海豚,成立大型且連接的海豚保護區及改道南大嶼山高速船。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最新研究數據,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於去年下跌至歷史性的新低。作為香港市民,我非常關注中華白海豚未來能否繼續在香港水域健康繁衍。

政府公佈的《可持續大嶼藍圖》,本人對當中提出保育白海豚的措施感到失望,我認為報告中提及的措施未能達到長期並有效地保育本港水域的白海豚,原因如下:

1. 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擬建的海岸公園和就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擬建的海岸公園均為滿足環境評估條例的工程補償措施。2016年正式成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為我們帶來慘痛的教訓,該海岸公園為港珠澳大橋的補償措施,用意是製造一個理想的環境,讓工程後海豚可以重新使用該水域。可惜在過去四年,海豚已持續放棄使用該水域,亦未有跡象於可見未來海豚會回歸。事實上,該海岸公園附近已經有更多進行中或擬建的填海工程,包括三跑和小蠔灣填海,這些工程會進一步令海豚放棄該水域,所以我們非常質疑該海岸公園的實際作用,以至海岸公園作補償措施的實際功效。

2. 另外於2020年4月新設立的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和擬建的南大嶼海岸公園被大嶼山南面的高速船航道嚴重割裂,海岸公園的面積亦變相變得十分小,使保育白海豚的功能大打折扣。海岸公園選址是因為兩個地方均為重要海豚棲息地,但兩個選址之間的範圍對海豚亦是重要的移動走廊,是到達重要棲息地之間的必經之路,所以重要性不容忽視。如果不將這些水域歸入海岸公園的範圍,將會嚴重影響海岸公園的完整性。

3. 在《可持續大嶼藍圖》中,建設海岸公園是唯一保育白海豚的措施,而提出的四個海岸公園都是本來已有的計劃,即藍圖中並沒有新倡議的保育方案,來針對北面發展為海豚棲息地帶來的破壞。早前的研究顯示大嶼山南面的高速船交通為海豚帶來噪音和直接撞擊的威脅,減低海豚使用該水域的頻率。此威脅應該盡快被移除,而此舉亦為連結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兩個海岸公園提供空間。

以下是給政府參考的意見:
1. 因為白海豚在大嶼山北面失去大片棲息地,現時必需在其他地方劃定受保護區域,以補償高質素的棲息地給海豚。

2. 南大嶼的高速船改道至索罟群島以南既可以提升大嶼山西南水域的質素,為白海豚提供更多理想的棲息地,以補償大嶼北損失的棲息地,亦是最可行和最快的方案以扭轉不斷下降的海豚數字。

3. 連結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兩個海岸公園可以製造一個不割裂的白海豚棲息地。若有效地執行海岸公園的條例,將可以提升大嶼山南面水域的生態價值,為海豚提出一個面積大和連貫的理想棲息地,確保海豚可以安全地在該範圍生活。

4. 長遠來說,必須在香港的西面水域建立一個大面積的海岸保護區,連接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大澳、二澳、西南大嶼山以至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這個規模的保護區才能保證白海豚能長久在香港水域定居。

本人期望你帶領的政府班子會重視環境保護,並關注回歸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保育工作。我懇請你和有關當局盡快實施以上提出的建議。

**your signature**

19,409 signatures = 65% of goal
0
30,000

海豚需要更多朋友為牠們發聲,請幫忙分享:

   

除了聯署支持「海豚三十.收復豚地」所提出的保育措施外,亦向身邊的親朋戚友講述海豚的慘況,引起關注及呼籲聯署。最後,請緊貼「海豚三十.收復豚地」的Facebook 專頁,以了解最新資和把資訊廣傳開去。

回到最頂

恭喜您!您已經完成海豚培訓班!快報名成為我們的義工-海豚代言人,一起保護海豚!

報名表格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