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信救海豚:支持成立大型海岸公園及高速船改道!


「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 — 是挽救香港白海豚的最後關鍵!

拯救海豚:支持成立大型海岸公園及高速船改道!

  

致林鄭月娥女士:

本人促請政府拯救中華白海豚,成立大型且連接的海豚保護區及改道南大嶼山高速船。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最新研究數據,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於去年下跌至歷史性的新低。作為香港市民,我非常關注中華白海豚未來能否繼續在香港水域健康繁衍。

政府公佈的《可持續大嶼藍圖》,本人對當中提出保育白海豚的措施感到失望,我認為報告中提及的措施未能達到長期並有效地保育本港水域的白海豚,原因如下:

1. 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擬建的海岸公園和就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擬建的海岸公園均為滿足環境評估條例的工程補償措施。2016年正式成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為我們帶來慘痛的教訓,該海岸公園為港珠澳大橋的補償措施,用意是製造一個理想的環境,讓工程後海豚可以重新使用該水域。可惜在過去四年,海豚已持續放棄使用該水域,亦未有跡象於可見未來海豚會回歸。事實上,該海岸公園附近已經有更多進行中或擬建的填海工程,包括三跑和小蠔灣填海,這些工程會進一步令海豚放棄該水域,所以我們非常質疑該海岸公園的實際作用,以至海岸公園作補償措施的實際功效。

2. 另外於2020年4月新設立的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和擬建的南大嶼海岸公園被大嶼山南面的高速船航道嚴重割裂,海岸公園的面積亦變相變得十分小,使保育白海豚的功能大打折扣。海岸公園選址是因為兩個地方均為重要海豚棲息地,但兩個選址之間的範圍對海豚亦是重要的移動走廊,是到達重要棲息地之間的必經之路,所以重要性不容忽視。如果不將這些水域歸入海岸公園的範圍,將會嚴重影響海岸公園的完整性。

3. 在《可持續大嶼藍圖》中,建設海岸公園是唯一保育白海豚的措施,而提出的四個海岸公園都是本來已有的計劃,即藍圖中並沒有新倡議的保育方案,來針對北面發展為海豚棲息地帶來的破壞。早前的研究顯示大嶼山南面的高速船交通為海豚帶來噪音和直接撞擊的威脅,減低海豚使用該水域的頻率。此威脅應該盡快被移除,而此舉亦為連結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兩個海岸公園提供空間。

以下是給政府參考的意見:
1. 因為白海豚在大嶼山北面失去大片棲息地,現時必需在其他地方劃定受保護區域,以補償高質素的棲息地給海豚。

2. 南大嶼的高速船改道至索罟群島以南既可以提升大嶼山西南水域的質素,為白海豚提供更多理想的棲息地,以補償大嶼北損失的棲息地,亦是最可行和最快的方案以扭轉不斷下降的海豚數字。

3. 連結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兩個海岸公園可以製造一個不割裂的白海豚棲息地。若有效地執行海岸公園的條例,將可以提升大嶼山南面水域的生態價值,為海豚提出一個面積大和連貫的理想棲息地,確保海豚可以安全地在該範圍生活。

4. 長遠來說,必須在香港的西面水域建立一個大面積的海岸保護區,連接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大澳、二澳、西南大嶼山以至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這個規模的保護區才能保證白海豚能長久在香港水域定居。

本人期望你帶領的政府班子會重視環境保護,並關注回歸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保育工作。我懇請你和有關當局盡快實施以上提出的建議。

**your signature**

19,408 signatures = 65% of goal
0
30,000

海豚需要更多朋友為牠們發聲,請幫忙分享:

   

按此閲讀「收復豚地」行動 聯署信

有關閣下的個人資料,將只作網上聯署之用。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將會按照《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妥善處理您的個人資料。

關於「收復豚地」行動

香港回歸二十年,中華白海豚可說是一個命運坎坷的回歸吉祥物。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生活的這二十年來,默默承受著家園被毀及經歷喪子等切膚之痛,浪接浪的填海工程令海豚沒有絲毫喘息空間 。2014年,香港史上第二大的填海工程 — 第三條跑道到環保署闖關,由於工程會對海豚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同年6月,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發起一個挽救海豚的行動 —「海豚三十」,在三十天內集合近二萬名市民的力量並試圖阻止第三跑闖關,最終環保署仍然為三跑工程發出環境許可證,2017年的今天,第三跑填海工程已經展開了。

這些年,我們間中會聽到政府為保育海豚作出成立保護區的規劃,但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水域的數量依然逐年下跌,十年間海豚數量下降接近七成,2016年更創下歷史新低,只剩下47條。根據多年以來的觀測結果,我們發現:

過去為海豚而設的海岸公園不是沒有增加,而是海岸公園的規劃出現了五大問題,導致這些法定保護區的成立流於形式、虛有其名,實際上卻對提升海豚棲息地的生態價值沒有作用。對於海豚來說,若一個水域裡的魚沒有增加、威脅沒有被移取、噪音沒有減少,那麽海豚是不會察覺到人類所劃設保護區的存在,也就理所當然不會從中受惠。

如今香港白海豚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若要挽救海豚,我們必須跳出既有的框框,及時解決海豚保護區規劃中出現了的狀況,確保海豚棲息地的品質能儘快恢復過來。

因此,我們延續2014年抗議機場第三條跑道填海的「海豚三十」行動,發起另一個名為「收復豚地」的行動計劃。

我們的行動訴求包括:

  1. 將南大嶼高速船改道南移
  2. 西南大嶼、索罟群島海岸公園合併
  3. 大嶼山北至西南面所有海岸公園合併

第三跑填海工程不能是香港白海豚保育的終點。「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除了指出現時政府在海豚保護區規劃上的問題和提出關鍵的解決方法以外,也鼓勵民眾積極參與,讓每一位願意守護海豚的市民透過聯署為海豚發聲,為海豚保護區支離破碎的局面帶來改變,一起改寫海豚從香港水域消失的命運!


立即聯署! 拯救中華白海豚!    回到最上

海豚:「何處是吾家?」解開海豚棲息地的迷思

很多人都以為海豚四海為家,但事實上中華白海豚是一個近岸淺水的物種,只出現在水深30米內、營養豐富、多魚的咸淡水交界,而且牠們在香港水域的分佈也不是隨機的,事關生存和繁衍,海豚對棲息地的利用和選擇有獨特的需求,有如一套高深的學問 — 「生物地理學」。

從觀察白海豚的行為,研究員就能界定棲息地的不同功能
– 身上有泥巴代表海豚正在開餐覓食、
– 頭搖又尾擺則代表一群海豚在聯誼玩耍、
– 媽媽貼身保護剛出生的海豚寶寶就代表該水域是育兒天地、
– 經常來回穿梭兩個水域正正是代表該處是一條重要的移動通道;

由此可見,不同的水域對海豚生存都有不同的作用和意義,而這些水域更普遍有著一個共通點 — 海豚密度較高,被視為海豚的「重要棲息地」。海豚這種對棲息地有不同程度的利用情況,就好比我們人類把房屋劃分成廚房、睡房、客廳和洗手間,而這些重要的繁衍、覓食、遷移、社交棲息地都是缺一不可的。

再者,如果成功分辨每條海豚個體並作長期追蹤,研究員甚至能夠為每條海豚度身繪製其核心活動範圍,而當中每條海豚核心活動範圍之間的地理差異性,正正顯示不同海豚個體對其棲息地的選擇和喜好 — 俗稱「地盤」。有2014年的「海豚三十」行動中,我們正是用此方法點名找出核心活動範圍與第三跑的填海工程範圍重疊的三十條海豚受害者。近年,香港的白海豚因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填海、主橋和屯門赤鱲角連接路等工程、以及高速船噪音的影響下,海豚的核心活動範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轉變:原本佔據大嶼山東北水域的海豚,現在都已經捨棄此空間;原本甚少離開大嶼山北水域的海豚,現在則跨過大嶼山西並出現在大嶼山南。這件海豚世界大事的嚴重性被很多人忽略,第一,要記住海豚遷移的現象是人為逼使的,第二,要知道海豚因此而付出代價:失去自己的「地盤」之餘更要與其他海豚「爭地盤」。

甚麼是海岸公園/海豚保護區?

根據香港《海岸公園條例》規定,海岸公園範圍內不得有任何發展工程、船速必須減至十海浬內、小型捕魚活動須領取牌照、不准拋錨等。由此可見,在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劃設保護區的目的,除了防範海上工程的發生,更重要的是維持棲息地的最佳品質,並提升它的生態價值,讓海豚更安心地去覓食、繁衍、移動和社交。在港珠澳大橋工程動工以前,最早期為保護白海豚而設的海豚保護區 — 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成效顯著,大嶼山北的海豚都會穩定地使用這片海豚熱點水域作其庇護所。


立即聯署! 拯救中華白海豚!    回到最上

現時海豚保護區規劃的五大問題

  1. 因鄰近工程而失去原有功能
    大嶼山北面的海岸公園都因鄰近填海工程導致海豚使用率下降,顯示其生態價值被大打折扣,保育力度不足
  2. 受保護的生境面積不足夠
    現時海岸公園的設立速度遠比海豚棲息地被破壞的速度落後,受法例保護的棲息地不足夠
  3. 移動走廊不受保護,生境支離破碎
    一個完整的棲息地比支離破碎的棲息地對海豚來得有意義,原本大嶼山西南、索罟群島水域之間的水域對海豚來說是重要的生態移動走廊,但卻被高速船覇用,導致擬建的海岸公園破碎化,移動走廊不受保護
  4. 海岸公園沒有移除高速船威脅
    兩個擬建的海岸公園:大嶼山西南、索罟群島水域內,對海豚最大威脅的正是高速船的影響,可是保護區的規劃卻刻意避開航道,而非把最關鍵的威脅剔除
  5. 先破壞後補償的海岸公園作用成疑
    港珠澳大橋、三跑等海上大型工程通通都是完工後才為海豚劃設海岸公園,這樣先破壞後補償的做法,令海豚於工程期間無容身之所

 

「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的起因 — 海豚重要棲息地被破壞事件

– 2007年:澳門氹仔臨時客運碼頭啟用,每日約330高速船航次 (SWL)

–  2010年:機場海天碼頭啟用,每日約40高速船航次 (NWL)

– 2012年: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動工,填海約160公頃 (NEL)

– 2013年:港珠澳大橋香港段開始打樁 (WL)

– 2014年:屯門赤鱲角連接路開始打樁 (NEL)

– 2016年:機場海天碼頭高速船改道至海豚出沒熱點 (NWL)

– 2016年:機場第三條跑道動工,填海約640公頃 (NWL)


環保署:「海豚出沒熱點設為保護區?先為填海發展讓路!」


五年後,保護區劃設好了,但海豚卻不見了

位於大嶼山東北的大小磨刀洲水域,在2012年以前都是海豚的出沒熱點,為海豚重要的覓食和育兒場所之一。2016年尾終被劃為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以補償興建珠澳大橋對海豚的影響。可是這個水域經歷了為期四年的填海工程蹂躪,生態價值已經變得大不如前,2015年更創下「零海豚」出沒紀錄。這都拜政府「先發展,後保育」的發展模式所賜。


機管局:「因三跑工程,改變大嶼山北面的高速船航道至保護區以北,對海豚沒有影響。」


從此,保護區內出沒的海豚減少了

面積約一千二百公頃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早於1996年已經建成,為大嶼山西北水域的海豚重要棲息地。可是,港珠澳大橋工程的動工,不單趕走大小磨刀洲水域的海豚,整個大嶼山北水域包括沙洲及龍鼓洲的海豚亦被波及,根據2015年的數據顯示,海岸公園的功效被大打折扣,海豚熱點由整個保護區範圍縮小至集中在保護區以北的水域。2016年,因機場第三條跑道填海工程的關係,機場北的高速船航道被大幅收窄,包括海天碼頭在內的大嶼山北航道因此而北移,令原本沒甚高速船干擾的保護區以北水域,每日多出近40班船駛經。縱使海天碼頭的船隻會慢駛該處,但是航次頻密的高速船足以令保護區內海豚減少的情況加劇

第三跑環評:「為期七年的工程結束後,將補償海豚一個很大的保護區。」七年後,香港水域還有海豚嗎?

香港機場擴建第三跑填海工程將造成多達640公頃的海豚棲息地永久消失。2014年發表的環境評估報告則建議於大嶼山西北水域劃設2,400公頃的補償三跑海岸公園,以彌補對海豚的影響。雖然這個海岸公園的面積甚廣,但地理上則是以原有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為核心,在核心的外圍見縫插針地、倚著香港水域和機場邉界堆砌出來,並非針對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來劃設。再者,填海工程早已於2016年上馬,但海岸公園卻到2023年才落成,海豚將再次無福消受「先發展,後保育」的海岸公園。有理由相信三跑項目作為香港史上第二大的填海工程,勢必令海豚絕跡北大嶼山水域,及重創鄰近西大嶼山水域的海洋生態。

大嶼山南面的海豚重要棲息地破碎化,高速船也是兇手?

讓我們把時光倒流至2000年,其實,大嶼山南面有多個海豚重要棲息地,當中的中華白海豚熱點包括大嶼山西南水域的索罟群島和分流近岸,冬季江豚熱點則包括索罟群島和位於大嶼山東南水域的貝澳灣和石鼓洲。當中,位於大嶼山西南水域的索罟群島尤其關鍵,身兼兩職同時擔任白海豚和江豚的重要覓食及育兒場所。中華白海豚為了前往索罟群島,需要經常往來分流近岸與索罟群島之間這片水域 — 大嶼山南航道,所以這片水域可說是海豚的必經之路,亦即高生態價值的海豚移動走廊

可惜好景不常,自從2007年澳門氹仔臨時客運碼頭開始啟用,來往港澳兩地的高速船數量持續飆升,由1999年每日約185航次攀升至2010年的每日330航次,升幅近八成。地理位置上與大嶼山南航道重疊的海豚移動走廊,從此便充斥著時速四十海里的高速船。海豚調查的研究結果顯示,位於大嶼山南航道南面索罟群島水域的海豚密度因更高速船急增而下降75%,由此可見,大嶼山南航道的高速船,無容置疑是導致中華白海豚大大減少使用索罟群島這片重要棲息地的主兇

海豚移動走廊被高速船覇用後,於分流近岸的海豚如要接近索罟群島,必須冒著被高速船撞擊的風險及噪音干擾。原本受水深所限而活在大嶼山南面近岸水域的海豚,被逼放棄前往索罟群島覓食,活動範圍進一步收窄,從前連接起來的重要棲息地如今被高速船弄得支離破碎。

新一屆政府口號:「大嶼山:北發展、南保育。」

潛台詞:「北有填海、南無保育!」

2017年6月3日,政府發表以「北發展、南保育」為口號、「發展與保育並重」為題的《可持續大嶼藍圖》(藍圖),當中列出成立四個海岸公園作保育白海豚的措施:其中兩個是機場三跑工程和石鼓洲垃圾焚化爐的補償措施,而另外兩個西南大嶼海岸公園和索罟群島海岸公園亦非新概念,我們早於十年前已曾向政府提出,於2002年時政府已承諾會儘快成立,可惜到今天該水域仍未受到保護。政府欲藉公佈藍圖在北大嶼山推出更多填海計劃,可是藍圖中提出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育措施卻是新瓶裝舊酒,只有緩和當前填海發展影響而籌備成立的海岸公園,卻沒有針對藍圖提議的新填海項目而作出相應的保育措施。

中華白海豚經已在香港水域逐漸消失,但政府如此漠視生態的態度再次令一眾保育團體大感失望。事實上,漁農自然護理署自2003年起已著手訂立保育白海豚的長期計劃,可見拯救作為香港回歸吉祥物的白海豚乃民意所趨、事在必行。現時的海豚保護區使用率下降、規劃得支離破碎、沒有正視高速船的威脅,導致海豚家不成家,加上政府仍打算在北大嶼山水域大興土木,香港的海豚還能往哪裡去?政府當前應重新審視填海造地、先發展後保育等現有的發展模式,並且對症下藥、加強海豚保育的力度,以保護海豚及其棲息地!

保護白海豚其實有三個常用手法

1. 移除威脅

香港的白海豚正面臨六大威脅,包括棲息地消失、水質和噪音污染、高速船撞擊等。若能移除任一威脅,都必定能減少海豚的生存壓力。

「收復豚地」行動其中一個目標便是移取高速船對白海豚造成的威脅

2. 擴大棲息空間

海豚的棲息空間因人類活動而不斷縮水,除了填海會造成海豚棲息地永久消息之外,噪音的滋擾也令海豚遠離原本重要的棲息水域,甚至令棲息水域一分為二,難以來往穿梭。若能減少噪音滋擾,讓海豚重回覓食舊地,便能為牠們提供更多理想的棲息地。

「收復豚地」行動其中一個目標就是透過高速船改道,重奪海豚過去一個重要的棲息空間 — 索罟群島水域,令頻繁的高速船不再阻擋海豚使用這片水域。

3. 提升棲息地質素

為保護海豚的繁衍、覓食和遷移棲息地,立法把重要棲息地劃成海豚保護區,能透過船速限制和漁業管理來提升棲息地的質素。

「收復豚地」行動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合併分散的保護區,以及長遠成立一個大型的海岸公園。

「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的三步曲

我們的行動,顧名思義就是為中華白海豚收復失地,正是為了挽救海豚和棲息地而誕生的。我們向政府建議的保護海豚三步曲,採用前文提及的三個手法,再按緩急輕重,設定短、中、長期的訴求和行動目標:

  • 短期:將南大嶼山的高速船改道南移,至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以外水域,把關鍵的棲息地交還海豚
  • 中期:把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及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連接起來
  • 長期:擴大和連接大嶼山北面至西南面的海岸公園

STEP 1 將南大嶼山的高速船改道南移

我們的建議:航道由索罟群島以北改道移至索罟群島以南

對海豚的好處:

✔ 移除威脅:確保高速船的噪音及撞擊威脅,遠離中華白海豚的近岸棲息地

✔ 擴大棲息空間:使海豚棲息地不致破碎化,增加海豚遷移、覓食、繁衍的生存空間,把關鍵的棲息地交還海豚

對高速船乘客的影響:航程可能延長約十至十五分鐘(與現時海天碼頭航道更改的調整相約)

對船公司的影響:

✔ 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保護生態環境

✘ 若無補貼,則油費會增加

小總結:

受北大嶼山的海上工程影響,不少海豚遷移至西南大嶼山水域生活。若南大嶼山的高速船改道,定能移除白海豚於西南大嶼山近岸水域的最主要的威脅,並提升大嶼⼭西南水域的生態價值,為⽩海豚_提供更多理想的棲息地,以補償大嶼北損失的棲息地,這亦是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案_以扭轉不斷下降的海豚數字。縱使航程及油費會有所增加,但此舉亦能讓船公司履行可持續的企業社會責任。

STEP 2 把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及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連接起來

我們的建議:合併南大嶼山兩個擬建的海岸公園

對海豚的好處:

✔ 提升棲息地質素:立法保護海豚穿梭大嶼山南面兩個重要覓食棲地之間的生態移動走廊,使海豚保護區不致破碎化

對漁民的影響:

✔ 長遠能享受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因為保護區內的魚繁殖到一定數量後,超過環境承載力的魚便會出現在保護區外,進而令漁民的漁獲也變多

小總結:

現時南大嶼山擬建的海岸公園,因高速船航道而被「劏開(割裂成兩份)」。若航道步於南大嶼山製造⼀個不割裂的⽩海豚棲息地。若有效地執行海岸公園的條例,將提升大嶼山南面水域的⽣態價值,為海豚提出⼀個面積大和連貫的理想棲息地,確保海豚可以安全地在該範圍生活。

STEP 3 擴大和連接大嶼山北面至西南面的海岸公園

我們的建議:合併香港的西面水域的海岸公園,建立一個大面積的海豚保護區

對海豚的好處:

✔ 提升棲息地質素:立法保護連接各個海岸公園之間的水域,保證水域內的海豚有足夠的魚獲、免受船隻撞擊威脅和工程滋擾

對漁民的影響:

✔ 長遠能享受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因為保護區內的魚繁殖到一定數量後,超過環境承載力的魚便會出現在保護區外,進而令漁民的漁獲也變多

小總結:

長遠在⻄面⽔域成立一個完整及大面積的海豚保護區,連接沙洲及⿓鼓洲海岸公園、⼤澳、⼆澳、西南大嶼⼭以至擬建的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這個規模的保護區才能真正增加環境承載力,讓⽩海豚數量回復至正常水平,確保海豚世世代代在香港⽔域繼續定居生活。


立即聯署! 拯救中華白海豚!    回到最上

「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的訴求

  1. 短期:將大嶼山南的高速船航道南移,至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以外水域,把關鍵的棲息地交還海豚
  2. 中期:把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及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連接起來
  3. 長期:擴大和連接大嶼山北面至西南面的海岸公園


立即聯署! 拯救中華白海豚!    回到最上

聯署信摘要

政府最新公佈的《可持續大嶼藍圖》中,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育措施令人相當失望:

  1. 現有的海岸公園因鄰近填海工程而失效,沒有海豚回歸的跡象,反之海豚已持續放棄使用該水域;成立海岸公園以補償海豚的作用備受質疑。
  2. 擬建的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和索罟群島海岸公園不包括移動走廊,受保護的棲息地被嚴重割裂,使功能大打折扣。
  3. 《可持續大嶼藍圖》沒有新保育方案,高速船交通仍為海豚帶來噪音和直接撞擊的威脅!此威脅應該盡快被移除,而此舉亦為連結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兩個海岸公園提供空間。

為此,本會向政府建議以下保育措施:

  1. 因為白海豚在大嶼山北面失去大片棲息地,現時必需在其他地方劃定受保護區域,以補償高質素的棲息地給海豚。
  2. 南大嶼的高速船改道可以提升大嶼山西南水域的質素,為白海豚提供更多理想的棲息地,以補償大嶼北損失的棲息地,亦是最可行和最快的方案以扭轉不斷下降的海豚數字。
  3. 連結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兩個海岸公園可以製造一個不割裂的白海豚棲息地。若有效地執行海岸公園的條例,將可以提升大嶼山南面水域的生態價值,為海豚提出一個面積大和連貫的理想棲息地,確保海豚可以安全地在該範圍生活。
  4. 長遠來說,必須在香港的西面水域建立一個大面積的海岸保護區,連接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大澳、二澳、西南大嶼山以至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這個規模的保護區才能保證白海豚能長久在香港水域定居。

按此閲讀「收復豚地」行動 聯署信
立即聯署! 拯救中華白海豚!    回到最上

 

最新的簽署
19,408 Ms Jiayi L. China Sep 12, 2023
19,407 Mr Four A. HK Aug 15, 2023
19,406 Ms Yuen Si M. Hong Kong Aug 01, 2023
19,405 Miss Yee mei C. Hong Kong Jul 31, 2023
19,404 Ms Cecilia L. Hong Kong Jul 19, 2023
19,403 Ms Eva L. Hong Kong Jul 14, 2023
19,402 Ms WAI TUNG C. Hong Kong Jul 04, 2023
19,401 Ms Letitia F. Hong Kong Jul 04, 2023
19,400 Mr Ken W. HK Mar 31, 2023
19,399 Ms Sue Y. Hong Kong Feb 27, 2023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