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記者會新聞稿 (2017年7月10日)
回歸吉祥物廿載生活坎坷‧棄北大嶼並遷往西南水域
擬建海岸公園支離破碎‧《藍圖》措施皆語言偽術
保護西南大嶼須改航道及擴大海岸公園
盼市民為海豚發聲「收復豚地」‧向新政府施壓
回歸二十年吉祥物無家可歸,工程逼海豚棄用北面水域
中華白海豚當初被選為香港回歸吉祥物,今天白海豚面臨人類帶來的不同威脅,在香港難以找到容身之所。中華白海豚近年下降趨勢未有放緩,去年的海豚數字為過去十年之新低,數目大幅下降七成半,重災區是大嶼山東北及西北水域。2013年展開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及機場東面的港珠澳口岸人工島工程嚴重破壞北大嶼的白海豚棲息地,令北大嶼水域的海豚數字直線下跌。根據近年的研究結果,部分本來定居在北大嶼水域的海豚消失無蹤,而部分有遷移西大嶼、甚至西南大嶼水域的趨勢。
2016年8 月機場第三條跑道的工程正式展開,小蠔灣、龍鼓灘填海亦有機會在可見將來上馬,該水域在未來十年會進一步被影響,當初路政署於環評報告承諾,保護人工島傍的重要海豚生境—大小磨刀洲水域,將不會兌現。
「海豚三十 ‧ 收復豚地」記者會
擬建的海岸公園支離破碎、作用成疑,篤破《藍圖》中的語言偽術
2016年12月,大小磨刀洲水域成為海岸公園,原意為補償港珠澳大橋工程的破壞,希望海豚待工程的影響減低後有機會重用該水域,可惜大嶼山北的工程一項接一項,海豚難以再使用該水域;加上現時海天碼頭高速船航運的騷擾,北大嶼連唯一較多海豚出沒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亦岌岌可危,海豚繼續定居北大嶼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2017年6月政府公佈《可持續大嶼藍圖》(藍圖),當中例出成立四個海岸公園作保育白海豚的措施。其中兩個是機場三跑工程和石鼓洲垃圾焚化爐(即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的補償設施,汲取港珠澳大橋的經驗後,本會強烈質疑該兩個海岸公園的實際作用。
另外兩個海岸公園,西南大嶼海岸公園和索罟群島海岸公園亦非新的概念,本會早於十年前已曾向政府提出,於2002年,當時的行政長官董建華已承諾會儘快成立,可惜到今天該水域仍未受到保護。現在這兩個海岸公園的成立,更成為了為三跑環評報告「開綠燈」的工具。而最新的《藍圖》中,此兩個海岸公園擬訂的範圍支離破碎,保護海豚的效果將大打折扣,無法對應海豚面對的威脅。由此可見《藍圖》中全是舊酒新瓶、功效成疑的措施,再被包裝美化成有效的措施以暪騙市民。(詳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對「可持續大嶼藍圖」的回應‘)
西南大嶼水域成重點,要先改航道再擴大海岸公園
在未來要做好保育白海豚工作,必須好好保護大嶼西和西南這兩個仍較多海豚棲息的區域,否則白海豚極有可能放棄整片香港水域。可惜西南大嶼水域一直受高速船威脅,令海豚減少使用近岸水域,而重要的海豚出沒熱點如分流、索罟群島等地方亦被高速船航道分割得支離破碎。
所以要有效令西南大嶼水域在未來成為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首要工作是把高速船航道南移,移除該地對白海豚最主要的威脅。另外,《藍圖》中例出的海岸公園過度分裂,宜先將擬建的西南大嶼和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連接,長遠更應該將大嶼山北至西南所有的海岸公園(由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至大澳、二澳、西南大嶼海岸公園以至索罟群島海岸公園)連結,成為一個真正有效保護白海豚的保護區。
「海豚三十 ‧ 收復豚地」標誌
盼政府為海豚留一片海,靠市民為海豚發聲
本會將發動名為「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將會走上街頭募集簽名,目標最少收集萬人簽署提交政府。此行為目標為要求土木工程拓展處重新審視《藍圖》中保護白海豚的不足,要求海事處立即考慮並研究南大嶼高速船改道的可行性,並希望漁護署在未來條件許可後重新釐定並連結擬建的西南大嶼和索罟群島海岸公園,及研究如何在將來進一步連結其他海岸公園,為白海豚製造一個有效的受保護區域。
本會將舉辦培訓課程培訓義工,希望義工了解有關資訊後,肩責起收集簽名的重任,呼籲市民積極參與保育白海豚的工作,向政府表達意見,一起為海豚發聲,為海豚爭取更好的保育措施。2017年7月是新政府班子上台的日子,本會期望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率領的新班子會聆聽市民意見,做好保育工作,為香港人和香港的海豚謀求更好的居住環境。
「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詳情︰
開始日期︰7月10日
「海豚三十.收復豚地」Facebook
「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聯署網頁
連系我們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