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記者會新聞稿 (2017年6月15日)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對「可持續大嶼藍圖」的回應
『可持續大嶼藍圖』(藍圖)於2017年6月3日出爐,本會對此報告大為失望。藍圖以「北發展、南保育」為口號、「發展與保育並重」為題,怍看會以為發展與保育能得以平衡,但細看之下,便會發現「保育」有名無實,內容欠奉,「可持續」的功效成疑。
北有填海 南無保育
藍圖中對中華白海豚有關的唯一保育便是海岸公園。唯藍圖只是列出了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正在籌備的海岸公園,卻沒有提出設立新的海岸公園,即藍圖只是整合了漁護署的工作出來,便當成是藍圖的內容。
藍圖中提及正在籌備的海岸公園,包括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索罟群島海岸公園、因綜合廢物管理設施而建的海岸公園,以及因三跑而建的海岸公園。首兩個海岸公園已由漁護署於十多年前開始擬備,久久拖延下,於2014年漁護署終於正式公佈海岸公園成立時間。而其餘兩個海岸公園都是其他填海發展的補償措施。綜合廢物管理設施會於大嶼山南面的石鼓洲附近填海,石鼓洲是江豚的重要生境,因此擬在索罟群島海岸公園西邊劃海岸公園以作補償。而三跑所補償的海岸公園則是位於大嶼山北面,是三跑環評中提出的補償措施,會於三跑工程完成即生態毀壞後才設立,其位置亦非海豚重要的棲息生境,作用不大。以上海岸公園既非藍圖北發展的補償措施,亦非新提出的方案。
換而言之,藍圖並沒有提出針對海豚的保育措施,只是用已有的保育計劃來裝飾藍圖的保育!
南中嶼的船隻威脅
高速船隻一直以來都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其中一個威脅,來往香港和澳門的高速船於南大嶼山頻繁穿梭,劃過及分割海豚棲息地,更令對船隻相當敏感的江豚難以穿越航道到達近岸水域,被迫放棄南大嶼山近岸棲息地。其航行路線更於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和索罟群島海岸公園之間,令活動範圍廣大的海豚難以往來兩個海岸公園。
大嶼山北面的不間斷的發展,先有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填海150公頃)、屯門赤鱲角連接路,後有機場三跑(填海650公頃),未來還有藍圖所推行的東涌東(填海120公頃)、小蠔灣(填海80公頃)。研究發現,棲息於北面的海豚陸續遷移到大嶼山西南面。多項發展把海豚逼遷到南面水域,但所謂的南保育非但沒有針對高速船作出改善,反之,更打算研究於南大嶼加強水上交通以連接其他島嶼,於繁忙的高速船路線增加水上交通,對一直下降的海豚數量是雪上加霜!
故此,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建議成立一個更完整及有效的海岸公園,北面連接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經大澳、二澳,伸延至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再連接索罟群島海岸公園。此舉能加強海岸公園的連接性,有效地擴大海豚棲息空間。本會亦要求海事處更改高速船於南大嶼山的航道,停止穿越建議之海岸公園,還南大嶼山一個清靜的地方,達至真正的南保育!
連系我們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