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專題故事出版於香港海豚保育學會2020年第1期電子會訊中。
2020年5月,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公布最新的監察數據,估計2019年度全球只餘下約10條加灣鼠海豚。加灣鼠海豚(Vaquita)在這個地球生存的時間已進入倒數階段,極有可能成為繼長江白鱀豚(Baiji)之後,第二種因人類行為而絕種的鯨豚類動物。
事情的緣起:一隻價值連城的花膠
花膠對香港人來說絕不陌生,在飲宴或節日聚餐時,花膠都經常出現在餐桌上,但可能沒有人想到我們對一種花膠的追捧,會令地球另一端的一種鯨豚動物步入滅絕的不歸路。
花膠是魚肚或魚鰾的俗稱,是魚類體內負責控制在水中浮沉的器官。儘管沒有太多的科學實證,華人社會普遍相信花膠有滋陰養顏、強壯身體機能的功效,尤其對女士有補身和護膚作用,所以花膠常見於中式餐單中,而中醫亦會用花膠入藥。視乎不同的來源和體積,花膠有平有貴,當中鰵魚膠為最貴的花膠之一。鰵魚( Chinese bahaba) 又稱黃唇魚,居住於長江出口至香港附近的近岸水域,可惜黃唇魚因被圖利的漁民過度捕捉,近年已幾乎絕跡。物以罕為貴,鰵魚膠因其珍稀度曾被炒賣至過萬港元一斤,近年更有富豪將形態完整、顏色吸引的鰵魚膠視為珍藏,以突顯家境富庶。商人見黃唇魚所剩無幾,自然希望另覓代替品,而生活在墨西哥的魚類—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 (Totoaba)因為有著非常相似的魚鰾而被商家看中。
早在70年代,墨西哥的漁民已開始大規模捕捉石首魚,數量急速下降,1975年該物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評定為極度瀕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 ,近年更因為其魚鰾令人類對石首魚的渴求提升。
「可能沒有人想到我們對一種花膠的追捧,會令地球另一端的一種鯨豚動物步入滅絕的不歸路。」
加灣鼠海豚— 漁 網中的犧牲品
1958年,加灣鼠海豚正式被科學家描述,是屬於近代才被發現的鯨豚動物。現時世界上只有七種鼠海豚,加灣鼠海豚是其中一種,是鼠海豚中體型最小的物種。成年的加灣鼠海豚身長約1.5米,重約54公斤。牠們沒有明顯突出的吻部,全身灰色,並有一個黑色眼圈及一個黑色嘴唇。
你可能會問,上文提及的石首魚跟加灣鼠海豚有何關係?原因是加灣鼠海豚的體型與石首魚相若,當漁民使用流刺網捕捉石首魚時,很大機會誤中副車。加灣鼠海豚生性膽小,撞上流刺網後會十分緊張,掙扎時漁網越纏越緊,令其窒息而死,又或者鼠海豚在過程中便已經受驚過度死亡。而且加灣鼠海豚只分佈在加利福尼亞灣的北面,棲息水域的面積非常狹小,漁民捕捉石首魚的區域與加灣鼠海豚棲息的水域重疊,所以漁網威脅對該物種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漁網的數量從未減少, 加灣鼠海豚仍然不時被發現魂斷在漁網中。
加灣鼠海豚近年的數量急劇下跌,由1996年仍有大約600條,跌至2019年公布的10條,20年間整個物種幾乎完全消失,而科學家在衡量不同環境因素後,證實漁網誤捕幾乎是唯一的威脅。2015年墨西哥政府宣布在加灣鼠海豚生境內實施兩年流刺網禁令,2017年更立法永久禁止流刺網在該水域作業,可是在龐大利潤面前,漁民依然鋌而走險,加上當地政府官員和執法人員因貪污而包庇縱容非法漁民,導致漁網的數量從未減少,加灣鼠海豚仍然不時被發現魂斷在漁網中。
「拯救」手段失敗告終時間在倒數
2020年研究指出 2019年加灣鼠海豚數量:10條
有見加灣鼠海豚的數量跌至接近絕種的水平,各地的科學家於2018年嘗試以最後的手段去挽救這個瀕臨消失的品種— 在野外捕捉仍在大海生活的加灣鼠海豚,希望在圈養環境中進行人工繁殖,再重新野放。可惜在兩次捕捉的過程中,被捕的加灣鼠海豚都非常緊張,完全不能適應人工環境。
第一條被捕捉的是和母豚一起出沒的雌性幼豚,該幼豚被運送到圈養環境後一直不能正常地游泳,科學家發現幼豚出現肺水腫後決定盡快放回,但沒有人能確定失去母豚後,該幼豚能否繼續生存;第二次被捕的是一條成年雌性加灣鼠海豚,雖然該個體初時情況較第一條被捕幼豚理想,可是牠在暫養設施內情況突然急轉直下,科學家在仍未清楚了解狀況下,只好急忙嘗試把牠放回,可惜鼠海豚最終因心臟衰竭和呼吸停頓,在放回大海前返魂乏術。其後負責計劃的科學家宣布行動中止。
在兩次結果諷刺的「拯救」行動後,現在唯一的出路,只能寄望漁民醒覺,協力移除該水域的流刺網,加灣鼠海豚才有一線生機。可是在2019年,墨西哥繼續有加灣鼠海豚被漁網纏死的消息,證明執法方還未能夠有效阻止慘劇發生。如果未來加灣鼠海豚仍繼續被漁網纏繞而死亡的話,牠們存在於地球的時間可能只剩下不足兩年。
你可以做甚麼?
- 去信要求香港政府加強非法野生瀕危動植物(包括其身體部分)出入口的執法和提高刑罰
- 多看紀錄片和書藉提高自身意識,並與家人朋友一起討論相關議題
- 保護本地生態環境,生活上作一些可以減少消耗地球資源的改變,例如減少食用海鮮、茹素、減少製造垃圾等
沉痛的教訓 如何引以為鑑
在保育加灣鼠海豚的路上,科學家、政府、保育團體似乎都已經束手無策,多番努力下依舊徒勞無功。然而,現時仍有多種鯨豚動物正逐步踏上加灣鼠海豚的絕路。台灣海峽的印度太平洋駝背豚亞種—台灣白海豚( Taiwanese humpback dolphin)只餘下約60條,建造離岸風電場可能令嚴峻情況雪上加霜。同樣剩下約60條的毛伊海豚(Māui dolphin) 在新西蘭已是極度瀕危,但不時仍有被漁網纏繞致死的新聞傳出,最近甚至有研究發現毛伊海豚和賀氏矮海豚(Hector’s dolphin)可能正受一種由貓傳播的病菌感染,牠們的命運或會更受考驗。北大西洋露脊鯨(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自商業捕鯨年代起數量急劇下跌,即使在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實施禁捕令,該品種仍然因爲被漁網纏繞,數量不升反跌,2015年的研究數據顯示全世界只剩約458條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更可能逐步下跌。
在即將失去加灣鼠海豚之際,除了感到失望痛心,我們更必須檢討這個保育例子當中的缺失,並重新思考如何對待我們的海洋和大自然。未來的環境問題將會日趨惡化,如何阻止生態失衡以及物種消失的危機,將會是我們無法逃避的難題。
紀綠片推介:Sea of Shadow
電影講述一群關心墨西哥加灣鼠海豚未來的人,包括記者、非政府組織成員和科學家,如何越過重重困難去調查,並用盡一切方法去嘗試拯救這種全世界最瀕危的鯨豚。面對政府貪污、非法漁民的暴力反抗以及牽涉龐大金錢利益的走私集團,究竟人類能否把握最後的時間逆轉加灣鼠海豚絕種的命運?
參考資料:
Baker, C.S., Steel, D., Hamner, R.M., Hickman, G., Boren, L., Arlidge, W., and Constantine, R. (2016). Estimating the abundance and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of Māui dolphins using microsatellite genotypes in 2015–16, with retrospective matching to 2001–16.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Auckland. 70 p.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Recovery of the Vaquita (CIRVA). (2019). Report of the eleventh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recovery of the vaquita (CIRVA), La Jolla, CA, 19–21 Feb 2019, 34 p.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IWC). (2020). Report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virtual meetings
Jaramillo-Legorreta, A.M., Cardenas-Hinojosa, G., Nieto-Garcia, E., Rojas-Bracho, L., Thomas, L., Ver Hoef, J.M., Moore, J., Taylor, B., Barlow, J. and Tregenza, N., (2019). Decline towards extinction of Mexico’s vaquita porpoise (Phocoena sinu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6(7):190598.
Pace, R. M. III, P. J. Corkeron and S. D. Kraus. (2017). State-space mark-recapture estimates reveal a recent decline in abundance of 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s. Ecology and Evolution, 7:8730–8741.
Roberts, J., Webber, D.N., Roe, W.D., Edwards, C.T.T., and Doonan, I.J. (2019). Spatial Risk Assessment of Threats to Hector’s and Māui Dolphins (Cephalorhynchus hectori). New Zealand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Report No. 214. 168 p.
Taylor, B.L., Araújo-Wang, C., Pei, K., Gerrodette, T., Rose, N.A., Bejder, L., Chan, H.-C., Chong, K., Nowacek, D., Schormans, E.K., Wang, J.Y., Winkler, R., Würsig, B. and Reeves, R.R. (2019). Recovery Plan fo the Taiwanese White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Prepared at a workshop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Ontario, Canada, 28-31 August 2019. 33 p.
連系我們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