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記者會新聞稿 (2018年10月22日)
大橋盡見環評制度漏洞
海豚數年間數量跌近半
施政報告談先保育・後發展
保育海豚措施交白卷
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白海豚最新的生活狀況
中華白海豚在香港水域的數量從2003年的188條跌至2017年的47條,在過去15年大幅下降七成半,情況令人擔憂。本會批評香港政府針對回歸吉祥物的保育措施欠奉,施政報告中雖聲稱以「先保育・後發展」方針發展大嶼山,惟保育海洋及海豚措施卻全交白卷。
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及口岸人工島工程於2012年展開,根據漁護署長期監察白海豚數量變化的研究發現,在2012至2017短短六年間的整體數量由80條下跌至47條,跌幅高達四成。根據白海豚過去數年在香港水域的分佈變化,可以清楚看出口岸人工島填海對海豚構成嚴重影響,其中大嶼山西北水域的白海豚數量受重創,大嶼山東北水域更已三年沒有白海豚出沒。而更令人擔心的是,過去兩年初生的海豚記錄都各只有一條,低繁殖率為海豚在香港長遠的存活狀況帶來警號。
工程無視環評承諾,補償海岸公園作用成疑
大橋工程在短短數年幾乎趕絕大嶼山北面的海豚,可見當初通過的環境影響評估過份樂觀,提出的緩解措施亦欠缺效用;而在如此低的海豚出沒情況下,工程期間已不斷觸碰海豚監察的行動水平和極限水平(Action and Limit Level),意即工程對海豚的影響已經超越海洋環境可接受的程度,工程承辦商本應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補救,讓海豚數量恢復後才繼續工程,但工程並沒有因海豚大幅減少已作出任何遷就,環保署亦似乎視若無睹。另外,香港接線在機場西面的大橋位處於香港兩個海豚社群之間,建造時嚴重阻隔兩個社群的南北移動,即使橋墩打樁工程已結束,可是該處的海豚移動模式亦未見有明顯改善。這些例子顯示,大橋承辦商從未因為海豚受工程影響而負上責任,政府亦沒有好好充當把關的監察角色,為趕工而放生工程承辦商,令環評制度名存實亡,海豚亦沒有得到適切的保護。
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當初提出的目的,是作為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對海豚造成 160 公頃永久棲息地損失的重要補償措施。然而填海為環境帶來永久、不可逆轉的破壞,對海豚來說是永久的棲息地損失,並非在海豚原來的棲息地成立海岸公園便可以補償,亦並非如特首林鄭月娥辯稱因為現今的填海技術先進,就能保證不會傷害生態。從大橋工程和現時的三跑填海工程便可知道,即使採用所謂「環保」、「乾淨」的非浚掘式的填海,違規情況仍屢見不鮮,加上缺乏監察和不認真執行環評條例前提下,海洋環境和生態仍會受到很嚴重的破壞。
大橋三跑工程之後,填海版圖將繼續擴展
雖然港珠澳大橋工程的海上工序大致已於 2017年完成,可是海豚在大嶼山東北及西北水域的出沒仍未見有任何恢復跡象。而機場第三條跑道的工程已緊接在2016年8月展開,填海面積比口岸人工島大四倍,最快預計於2023年才竣工,換而言之,在未來最少五至六年間,預計大嶼山北面水域的環境會持續惡化。
當三跑工程仍未進入最高峰的階段,特首便已急不及待「偷步」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年底完成報告前,在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確認填海是要「快快做、大膽做」的覓地方案,當中「明日大嶼」願景除了包括全港關注的1700公頃東大嶼人工島填海,同時亦包含220公頃的龍鼓灘填海、10至20公頃的小蠔灣填海和80公頃的欣澳填海,其中龍鼓灘和小蠔灣填海工程將會令多年被不斷破壞的北大嶼山水域的環境雪上加霜。
施政報告稱「先保育後發展」,保育海洋措施卻交白卷
施政報告「明日大嶼」的篇章中,聲稱會「堅定秉承『北發展、南保育』的規劃原則,在推展基建及發展項目的同時貫徹『先保育,後發展』的方針」。一份欠缺保育香港的海洋環境的施政報告,絕不能說服我們如何做到「先保育」。
本會並不反對香港可持續發展,但多年來香港已不斷以填海的方式增加土地,單看白海豚失去的棲息水域已超過1600公頃,對香港西部水域的海洋生態環境已累積了大規模的破壞,可是真正修復海洋環境和生態的工作卻一直嚴重滯後於發展的步伐。本會多年來為白海豚爭取的海岸公園拖延超過十年至今仍未成立,但同時破壞白海豚生境的發展項目卻接踵而來,多年來透支了海洋環境的承載量。
本會於2017年7月發動了名為「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至今一直有收集市民的簽名,支持修改高速船航道和合併兩個明年在香港成立的海岸公園,包括西南大嶼海岸公園和南大嶼海岸公園。截至今年10月,行動一共收集了超過17,000位市民的簽名,足見眾多香港市民是願意花時間和金錢去保育香港的白海豚。
本會呼籲政府必須正視多年來已過度開發香港的海洋環境,及在未有效令海洋環境恢復前叫停所有破壞海洋環境的發展計劃,並應立即正面回應市民對保育白海豚的訴求,儘快與環保團體會面,落實改高速船航道和擴大即將成立的海岸公園,令海洋環境有休養生息的時機,並為白海豚於香港保留一線的生存空間。




連系我們
Facebook